存钱不是投资,节俭不是理财

――“金色”晚年:重在理财规划

个案背景:

赵老师今年65岁,五年前从一所市级中学退休。其主要家庭资产包括:5万元市值的深沪股市股票,4万元即将到期的银行定期储蓄,1万元五年期凭证式国债。现在,赵老师每月领取1500元的养老保险金,儿女们均已成家立业,不用负担,所以他的最大愿望是实现家庭资产的增值,为他和一直没有工作的老伴提供生活保障,最终提高老两口的晚年生活质量。

理财师点评:

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,多数老年人和赵老师一样,经过一生的积累,手中会有一笔积蓄,并且有一定的养老保险金保障。对一些相对高文化、有技术的老年人来说,退休后还有一份额外劳动收入。所以,步入老年更是进入了人生理财的重要阶段,安排得好,会令晚年增色生辉,安排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晚年幸福。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生活习惯、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,许多老年人在理财的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:有的老年人认为理财就是节衣缩食、勤俭持家;有的认为理财就是存钱、吃利息;还有的老年人一味追求收益最大化,过多涉入风险性投资,影响了家庭理财的稳定性。

从赵老师家庭资产的结构来看,他和多数老年人一样,有良好的理财愿望,但在理财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明显的不足。在当前储蓄利率较低的情况下,占家庭总资产40%的4万元银行储蓄会影响理财的整体收益;其股票的占比也偏高,不符合老年人稳健投资的原则;同时,赵老师的投资方式过于单一,近年新出现的投资品种他没有充分利用。赵老师享受单位的退休公费医疗,但老伴没有工作,家庭总的抗风险能力不高,将来老伴万一生个大病就有可能把积蓄全部搭进去。因此,赵老师需要综合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,对财务状况进行整体规划,以达到稳妥、高效增值的理财目标。

理财师建议:

1.积极利用新的投资工具

目前许多银行推出了“钱生钱”、“薪加薪”、“保利理财”等新的理财业务,这种业务一般是银行与证券公司联合推出,客户在银行开立理财账户,然后受托方将客户资金用于国债回购、购买记账式国债、炒汇、申购新股等运作,赚钱之后向客户分红。对于客户来说可以和存钱一样省心,又能获取高于一年定期存款的收益。赵先生可以用到期后的4万元存款,按照收益性和稳妥性的原则,综合衡量,择优介入各银行的理财业务。同时,赵老师可以在继续持有1万元凭证式国债的同时,利用银行新推出的“银证通”业务购买记账式国债,目前记账式国债到期年收益多数在3%以上,其投资价值一般高于储蓄和凭证式国债。另外,赵老师也可以适当购买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基金。

2.减少风险性较大的股市投资

相对应变能力强、会进行技术分析的年轻股民来说,老年人在炒股上应当说是处于劣势的,有些老年股民天天泡在营业厅里,盯着潮起潮落的大盘,听着虚虚实实的小道消息,这样“被套”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增大。不知赵老师是哪一年进入的股市,如果是在2000年前后进入的话,当时的成本绝对要高于5万元,也就是说炒股可能让其家庭资产严重缩水。因此建议赵老师趁股市回暖之际,有选择地卖出一些成长性差的股票,将股票的总市值减少一半,控制在2万元左右。并且要改变炒股的思路,学学巴菲特的“投资不投机”的炒股法,将手中持有的股票调整为能源、交通等稳健型的潜力股,以享受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升值收益。

3.增强晚年生活的保障能力

因为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群体,所以过去各保险公司对老年人均敬而远之,但2003年以来,外资友邦保险公司在我国推出了75岁以下老年人保险,老龄保险的沉寂被打破,国内许多保险公司开始逐步提高投保年龄。太平洋保险公司新推出的《医疗住院补贴险》首次将参保年龄放宽到70岁;新华人寿还在全国推出了投保年龄高达80岁的“美满人生”保险,这种储蓄返还与保障兼顾的寿险产品,采用定期返还、终生享受的保障方式,直至保险人身故。所以,赵老师可以抓住时机,重点为老伴购买适量的医疗住院补贴险,或为两人购买带有返还性质的寿险,从而提高家庭抵御疾病等意外风险的能力。另外,作为老年人来说,在加强保障的同时,也有必要尽量早立好遗嘱,这样既可防止去世后出现遗产纠纷,又可避免部分积蓄流失于法律官司之中。

4.加大改善生活和健康类的消费

进入老年阶段,要改变节衣缩食的传统观念,节俭消费看似省钱,但造成了营养不良,反而会增加医药费支出。所以赵老师要注意加大调剂生活的开支,或适量购买老年用补品,把自己和老伴的身体调养好。还可适当加大用于外出旅游、购买健身器械、接受健康培训以及文化娱乐类的投入,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。“有病及时治不如提前买健康”,这些科学有度的健康、文化类消费,提高了晚年生活质量,减少了老两口生病住院的机会,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理财。